超七成受访大学生认同购物节消费应“依计行事”

发布时间:2024-06-16 04:27:25 来源: sp20240616

  今年暑假开学后,李明昊成为上海一所高校的博士生,身份的转变让他在即将来临的“双十一”制定了与以往不同的购物计划:“我准备买一些相对正式的衬衫、休闲西裤。我目前在导师开设的一门课程中担任助教,以后也可能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在相对正式的场合需要穿着得体。”同样被列入购物清单的,还有他陆续加到购物车里的书。“有一些是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也有一些是课外书。”李明昊习惯边读书边在书上勾画、做笔记,拥有自己的书总会更方便。图书平时很少打折,李明昊往往会等到购物节时一口气买上十几本。

  就读于中北大学的陈雨新在购物节到来前列出了购物清单,其中除了给自己的必备生活用品、换季衣物,还有打算送给即将本命年的妈妈的一件红色羊绒大衣。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也是网络消费的重要参与者。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近期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了一项关于网络购物节消费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255份。调查结果显示,54.55%受访者表示会在“双十一”等购物节期间网购商品,7.07%受访者表示不会在此期间网购,38.38%受访者则表示不一定。

  这届年轻人愿为自我提升买单

  陈雨新的“双十一”初体验是在高中时期,彼时她悄悄盘算着趁购物节购买唇釉。尽管当时父母不支持她化妆,但这并不能阻挡18岁的她对美的追求。为了用她当时能够负担的价格买到唇釉,陈雨新还和舍友“组队”,体验了拼单购物。

  不同于18岁时追求一支唇釉带来的外在变化,现在的陈雨新更重视自己内在的提升。因此,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陈雨新的购物清单上还有专业类书籍、英语套题、瑜伽垫、哑铃、壶铃等。陈雨新将这部分消费统称为“自我提升”消费,占到她日常整体消费的大约10%。“这是父母最支持的一部分消费,他们希望我重视学业、保持健康。”陈雨新说。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除了购买日常生活用品(85.90%)、服饰(64.75%)、食品(52.67%)等,自我提升类产品或服务(38.17%),也是不少受访者的消费方向。此外,受访者还会在购物节期间购买电子数码类产品(27.66%)、兴趣爱好相关产品(26.37%)、运动健康相关产品(16.90%)等。

  在李明昊看来,为提升自我而消费,动因是看到了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成长需要,并且主动寻找进步的方法,因此这类消费往往让他感到物有所值。因为有读博期间到海外做交换生的打算,又对如何准备申请交换知之甚少,李明昊花99元购买了两场海外博士线上分享会的入场券。“活动组织者和分享人都是我所学专业的青年教师或博士生,分享的质量比较有保障,10位分享嘉宾的讲述也确实对我很有帮助。”李明昊说。

  除此之外,他还会在一些视频平台购买大学教授的付费讲座和付费课程。“有一位我很喜欢的教授推出了《生活在媒介中》课程,一期讲一个多小时,一周更新两期,只要是平台会员就可以听,感觉‘赚翻了’。”

  在中青校媒发起的调查中,受访者表示,他们购买的自我提升类产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书籍、资料(61.50%),与专业或学业相关的辅导课程(39.72%),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软件或实体工具(30.67%),兴趣或某种技能领域的图书、影音产品(41.22%),兴趣或某种技能领域的线上线下课程(25.73%),学习技能或培养兴趣时所需工具(43.69%),等等。

  大三时,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陈恩泽发现,阅读论文、做课程笔记的需求一下子多了起来。为了不花太多钱,他通过二手交易平台买了一台平板电脑做读书笔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