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尾韵声调“仄→平”模式考释

发布时间:2024-06-16 18:23:18 来源: sp20240616

中国古诗,从《诗经》到魏晋诗歌,格律都尚欠谨严,到了南朝永明年间,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探索,周颙、沈约等人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充分考辨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并生成一种新的诗体:“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倡导诗文创作讲究四声八病,恪守声律,务使声音平仄相错,高低相对,以求各种乐音相协的错综和谐的律动之美。唐中宗时期的五言诗,大多平仄调谐,对偶工整,开格律诗体的风气之先,促成了五言、七言格律的普及。同时也为绝句、对联树立了音韵标尺,生成对称统一之古典美学。

四声中平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