荇菜:《诗经》中的第一草

发布时间:2024-06-17 13:51:01 来源: sp20240617

原标题:荇菜:《诗经》中的第一草

  盛开的荇菜 资料图片

  关关雎鸠(清)费以耕/绘

  日本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中的荇菜 资料图片

   商周时,食材并不丰富,人们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往往贵族统治者才能吃到肉。当时人们吃的菜,在今天看来有不少是野菜。大家熟悉的《诗经·周南·关雎》中,就写到了一种叫“荇菜”的野菜,堪称《诗经》中的第一草。

   《关雎》写一个贵族男青年爱上了一个女青年。男子向女子表白,但是“求之不得”,并不顺利。女子好像也对男子有意思,所以一直在他眼前采摘荇菜,似乎是在给这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机会。小伙子也不傻,“琴瑟友之”后,全诗以热热闹闹的“钟鼓乐之”终章,似乎是喜结连理的结局。那么问题来了,出镜率很高的荇菜是什么菜?女主人公和作者为何青睐这种植物?

   商周时,烹调方式有限,蒜蓉清炒都谈不上;动物油脂在当时是稀罕物,植物榨油在魏晋才多起来。想来这个女子不过就是在鬲里、甑里煮煮荇菜,连汤带水一起吃,就是“羹”。清汤寡水的荇菜“羹”也不会多诱人吧?另外野菜自生自灭,也不像人工栽培的植物那样扎堆生长,所以才有“良莠不齐”的成语。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往往会采一大堆菜。单单对荇菜感兴趣,应该有深层次原因。

   《毛传》说:“荇,接余也。”《尔雅·释草》云:“莕,接余,其叶‘苻’。”郭璞说:“长短随水深浅,江东食之,亦呼为‘莕’。”这里的荇菜,也叫“莕”或者“接余”,是种可食用的水草。它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节下生根。圆形或椭圆形的叶片漂浮在水上,很像睡莲,还有小黄花。它不仅受古人青睐,今天也被大量种植,既能观赏,又能食用,还能入药。《唐本草》说它“主消渴,去热淋,利小便”,《本草纲目》说它“捣敷诸肿毒,火丹游肿”。

   那么,这个姑娘是要治病,所以单单采荇菜吗?

   我们忽略了一点,故事是人讲的。《诗经》最初是民谣,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被“太师”这类乐官“采风”,并进行了复杂的加工创作,再呈现给帝王和其他贵族。从质朴的民谣到成为《诗经》之首,它经历过很多人的修改润色。诗中描述女子采摘荇菜,“左右流之”“求之”和“采之”,表现出十足的画面感和重章叠韵的节奏美。我们完全有理由推论,该诗只写荇菜,而不写其他野菜,也有艺术加工的因素。

   这个荇菜,可不是一般的水草。章太炎先生的《小学答问》中有这样一段精到的分析:

   问曰:《说文》无嫱,《春秋左氏传》曰“以备嫔嫱”,“宿有妃嫱嫔御焉”,本或作牆,果牆字欤?答曰:阳鱼对转,牆声转则为序,牆、序一也,故声转亦为伃(伃与序同从予声)。《说文》:“伃,妇官也。”又曰:“婕,女字也”;“嬩,女字也。”嬩、伃盖同字。汉妇官有婕伃,其名义盖先汉而有。杏曰接余,故《诗》以杏菜比淑女,以其声同婕伃,犹狸曰不来,以狸首比诸侯之不来者矣。妇官曰伃,借牆为之,毛嫱、王嫱亦本以牆借为嬩字,所谓女字者矣。

   这里可能有人疑惑,《说文解字》这本解释古文字的字典,怎么没有“嫱”字啊?王昭君不就叫王嫱吗?《左传》也有“以备嫔嫱”“宿有妃嫱嫔御焉”的记载呀。太炎先生精通于文字音韵,深知上古时期“音近则义通”的道理。他说,按照音韵学中“阳部”和“鱼部”有对转关系,读音接近,“嫱”和“序”是一回事儿,“序”也可以转为“伃”,《说文》有“伃”和“嬩”,就相当于“嫱”字,都和女官、女字有关。汉宫女官有婕妤,次于皇后,按照太炎先生的思路,其名大概在汉代之前就有。《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说:“婕,言接幸于上也。妤,美称也。”荇菜又叫接余,谐音婕妤,故《诗经》以荇菜比淑女。人在水边见了接余,就联想到了美女婕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