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麓,清漳河畔(逐梦)

发布时间:2024-06-16 15:36:24 来源: sp20240616

  制图:张丹峰

  今年国庆节前,我回到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与烈士亲属一道祭拜了牺牲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英烈。

  在就学、参军和参加工作的所有填表中,我的籍贯一直填为河北徐水——那里是爸爸的老家。但我始终认为,我的故乡既是河北,也是山西。妈妈的祖籍是山西辽县。1942年5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于辽县麻田镇十字岭壮烈牺牲,辽县后来更名为左权县。麻田是当年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驻扎的地方,也是我父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工作、战斗过的地方。

  一

  我们一行寻访祭扫的第一处,是位于左权县下丰堠村的宋家祖茔——这里安葬着宋耕如烈士和同为烈士的他弟弟,以及他们的父母。宋耕如烈士既是我妈妈的老师,也是她参加革命的领路人。他1934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曾担任中共左权县第四区分委书记等职。1943年5月,日军进犯太行地区,他积极发动地方军民配合八路军作战。后来在一次激战中英勇牺牲,时年30岁。他的弟弟于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作战时光荣牺牲,年仅23岁。兄弟二人的父亲是开明人士,他只有两个儿子,都送上了抗日战场,并且都为国捐躯。

  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震的引领下,我们先寻到了宋家老屋。南北两个院子相连,百年老宅早已残旧,但风吹雨打褪了漆的大门上,“耕读之家”四字仍隐隐可见。接着,村民引我们来到村边,遥指对面远山的平顶说,那里就是当年日本侵略者炸平山顶建炮台的地方。

  今年,山西的雨水特别好,庄稼也长得特别好。穿过一片片密密的玉米地,又穿过一片片压弯了腰的谷子地,我们终于来到大槐树大柳树下的宋家墓地。我们敬献上黄白两色菊花花篮,并按照山西家乡的老礼,摆好贡品,焚香祭拜。晴空朗日,槐柳依依。此刻,故乡、英烈,这两个词汇反复交织在我的脑海里,不尽的思念盘桓在心头……

  我们衷心感谢村两委对英烈墓地的妥善保护,同时欣慰地看到,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上后来人的血脉中,激发出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机活力。

  祖辈父辈都在下丰堠村生活的王震,今年不过30岁出头。他曾在武警北京总队服役,退伍后,先是在太原打拼了10年,后来响应号召回乡创业。因为当过兵,入党多年,在大城市闯荡过,回村后他先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又当选村委会主任,是个“一肩挑”的年轻基层干部。如今,这个充满干劲的年轻人,正领着乡亲们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站在村头广场,我们听着王震对这个老区山村的介绍:下丰堠村共290户、近800人,有52名党员,属于左权县重点规划和建设的34个行政村之一。村子的主导产业有种植、养殖、煤炭、运输,村域内有煤业公司、养鸡场、养牛场、养羊场、煤炭运输公司、汽修厂等。村里建有标准化卫生室,修建了村民活动室、篮球场等健身场地,设有村委会办公室及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室,还设立了民情接待室和便民服务室。除此之外,村里的百亩设施农业蔬菜基地已经建成,百亩树苗培育基地也正在筹建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里也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耕读传家教育,考入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加……

  看到当年的革命老区正朝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发展,我们不禁感到欣慰。故乡英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了后人的幸福安宁,这红色精神已成为最深沉持久的力量,滋养和砥砺着年轻一代为增进家乡人民的福祉不断奋进。

  村庄面貌一新,县城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北向南穿行左权城,只见街道笔直宽阔,仍在扩建优化;路旁栽满绿植,树种各不相同;楼房高低错落,建筑式样各异。蓝天白云下的左权县城,干净整洁,色彩斑斓。我不禁想起2001年回左权县城时的情景,变化之大,着实令人惊喜。

  二

  这次回山西,意外得知一个新的消息——宋耕如烈士的照片和事迹早已进入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展陈。于是,我们又赶往位于麻田镇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和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

  从纪念馆北门进入展厅后,讲解员张建勇将我们直接引到宋耕如烈士照片前。在展厅廊道墙上熠熠红烛的映衬下,烈士的形象格外醒目、庄重。敬献花篮后,我们向烈士行注目礼;礼毕,听取烈士事迹讲解。待转过身来,我们看到廊道对面的烈士事迹。在宋耕如等烈士事迹的正对面,是太行新闻烈士群像,他们牺牲在太行山上。

  1942年5月下旬,日军对八路军总部驻地辽县麻田和《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社华北总分社驻地山庄村进行大“扫荡”。《新华日报》总编辑何云和报社全体人员,在反击日军“扫荡”、处境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一面同敌人周旋,一面坚持出版报纸,并向延安新华总社发战报。在这次反“扫荡”中,《新华日报》牺牲了46位同志。

  “……5月28日黎明,他们被搜山的敌人发现,何云同志开枪击毙接近他的敌人,随之也被敌人乱枪击中,壮烈牺牲……”张建勇表情凝重地介绍着。

  张建勇是麻田镇本地人。家中祖辈、父辈都擅长养殖,父亲还是养殖大户。虽然祖辈父辈一直没有离开世代居住的故乡,但他们十分支持年轻一代走向山外。张建勇先是到县城读书,后来又到省城太原读大学。毕业后,本可以走出太行山,但那种渗透在血液里的故乡情结,让他在找工作时又回到了太行深处的左权麻田,成为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向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宣传红色家乡。

  充满青春朝气的张建勇告诉我们,近年来,前来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的人很多,2019年纪念馆接待游客达80多万人次。今年6月,纪念馆扩建、提升后再次开馆,通过主题展览、互动展览、开展主题活动等,让游客以各种形式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红色历史。今年仅“十一”期间,纪念馆接待人数就达1.7万多人。参观的游客中,近的来自山西省内,远的来自国内其它省份甚至国外。有的是家长带着孩子过来,有的是企事业单位组成团队前来。很多游客在参观后,常常会寻找留言簿,写下饱含感情的话,表达心中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三

  从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正门走下台阶,我们心中萦绕不去的是《在太行山上》那舒缓又雄壮的旋律:“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

  眼前的纪念馆广场上,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地搭设舞台,准备唱新歌。纪念馆位于&